我是一名音乐爱好者,但并不是 Hi-Fi 发烧友,只是前阵子机缘巧合拿到了一台飞傲今年的新品无损播放器 M11。当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问题是:如果是我自己掏钱的话,我会不会买?为什么?接着我又想,我又不是发烧友,干嘛要想这么多,iPhone 就能听歌的时代为什么还要买 iPod(误)?答案其实很简单,既然自称音乐爱好者,心里还是希望可以获得比 iPhone 或普通手机更好的音乐体验。

那抱着这样的一个出发点,我在这将近一个月的使用时间里,获得了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?

先说结论,如果你也和我一样,会特意定期给自己安排一段专门的「听歌时间」的话,你应该有一个比常规手机更好的听歌设备。

我是一名长期的音乐爱好者,一直都还保持着购买 CD 和看演出的习惯。但是我对所谓的发烧级音质并没有很特别强的欲望,毕竟价格摆在眼前,购买 CD 的出发点更多是出于收藏以及支持正版,支持音乐人。所以下文提及的音乐,如无特别说明,均为作者自购正版 CD 压制(骄傲脸)


在二手唱片店淘碟

平常用的设备是 iPhone + 索尼 WI-1000X 蓝牙耳机,音乐来源也以流媒体居多。其实像日常通勤路上,或者是在办公室这些随时会被外界声音干扰的场景下,就算是直接听 CD 也是音质过剩的。在这种前提下,这个无线组合带来的听感,我是很满意的,特别是 WI-1000X,是我听过的最满意的蓝牙耳机。

索尼 WI-1000X(图源官网)

后来呢,算是冲动消费吧,我也买了一款入门级的无损播放器 Cowon Plenue D,以及一个有线耳机 V-Moda Zn。这两样东西加起来 3000 出头,比 WI-1000X 只贵了一点,但体验确实比上面的无线组合好很多。可能听到这里大家会说,切,这个价位就不要拿出来讲了,万元以下听个响,你整套加起来都没有人家一副耳机贵。

小巧的 Cowon Plenue D(图源官网)

这句话有道理,但我并不喜欢,特别是在这个视听器材已经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下。

我喜欢听音乐,并不只是听让人印象最深刻,感受最直接的主旋律的部分。我会去听这首歌的乐器、编曲,以及创作者特意加入的细节。比如这首近期非常喜欢的森田童子《我们的失败》,这首歌的乐器丰富,人声清澈,层次感非常强。一开始的声音,只有左耳的下方隐隐浮动的钢琴旋律,随后伴随着歌声慢慢在右耳出现了原声吉他;一分半钟之后,同时加入的贝斯和悠扬而忧郁的口哨,简直是神来之笔…这些循序渐进的编排,用无线耳机听的话,只会觉得整体感觉还行,高音不破低音不赖。但是,当我想要仔细去听细节的时候,会发现我前面描述的东西有不少是糊成一团的。而我刚刚提到的有线组合虽然只是入门级,但是它们已经可以更忠实地反映这首歌应有的特点了。夜深人静的夜晚自己一个人什么也不干,就专心听歌的时候,这种感受更明显。

借来的仙女座 & 飞傲 M11 & 森田童子

所以我觉得,当我们在聊音质的时候,并不是说只有 0 跟 100 的区别 - 要么就是穷鬼,没资格谈音质;要么就是有钱人,狂砸几万十几万,可以听到天籁。现实生活中,不同的经济能力、欣赏能力,不同的偏好,不同的场景,都有着对应的「音质」。我觉得只要你真正关注是音乐本身,就一定可以获得想要的快乐。

讲回飞傲。机器到手之后,我马上就拿出 V-Moda 试了一下,带不起来,音量调到最大声也不行。第二天我就跑去借了朋友的 Campfire 仙女座。一试之下,我就知道惨了,又要花钱了,因为体验真的立马强了几条街。继续用仙女座听了几天,我就跑到附近的索尼专卖店去试网上看中的 Z7M2,然后将它带了回家。不要问我为什么不直接买仙女座,请自行某宝了解。

飞傲 M11 & 索尼 Z7M2

可能你注意到了,文章写到这里,首次出现了头戴式耳机。其实我以前是不喜欢头戴式的,原因很简单,不适合外出使用。不过现在呢,我们复习一下开头的结论:

如果你也和我一样,会特意给自己安排一段专门的「听歌时间」的话,你应该有一个比常规手机更好的听歌设备。

既然我已经有了这个觉悟,就可以完全放弃「便携性」这一点了,怎么好听怎么来。头戴式的声场的确不是一般入耳式可以比得上的,起码我买得起的那些比不上。不过既然我一直强调的是「听音乐」不是「烧设备」,音乐始终才是真正的主角,所以我选了几首自觉很有代表性的歌曲,尝试跟大家描述一下,用上了飞傲 M11 + 索尼 Z7M2 之后,有了如何不一样的感受。

  • L'arc-en-Ciel《Driver's High:彩虹乐队最经典的歌曲之一。如果只是普通地听,最容易吸引人的可能会是主唱 hyde 高亢的嗓音。但再仔细一点,你会发现连绵不断的 bassline 才是支撑整首歌曲的最大功臣。而如果设备的解析力不够,那么可能你听到的就只有「嗡嗡嗡」的低频而已,反而觉得很烦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贝斯手没有存在意义的原因(笑)
  • Pink Floyd《The Great Gig in the Sky》(Pulse 现场版):平克的《Pulse》是我心目中世界第一的演唱会现场…好吧并不是唯一,因为还有 Roger Waters 的《柏林迷墙 1990》。乐队对于音乐品质的追求全方位无死角世界一流,这场演唱会也不例外。而和录音室版不同,这一版的女高音更直接、更粗旷,爆发力十足,更贴合原曲探讨死亡的主题。1 分 05 秒开始,请欣赏天籁。
  • 范宗沛《摆渡人之歌:天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。和《我们的失败》一样,编曲的层次非常丰富 - 流水,鸟鸣,钢琴,琵琶,苏州评弹,既丰富又极简,都被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。这其中用作铺垫的大提琴,音色浑厚,节奏却很跳跃。以前设备不太够,听起来有种快要破掉的感觉,现在是听到哭泣。
  • 陈冠希《谣言:这首歌听的是整体的质感,因为它 80 年代迪斯科风格的鼓点听起来真的很带劲。升级设备之后,还真的发现了以前没注意的细节:歌曲中段开始莫名出现了似远非近的、音色类似敲击油桶的鼓点,在两耳之间来回穿梭,目的不明但听起来非常有趣。如果有机会在街上碰到冠希哥我想问问他这是什么情况,希望不会被打。

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,谢谢你,毕竟这只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业余的听后感,而且限于篇幅只能简单说两句。对于设备的参数、元件等我并没有太多的研究,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到 飞傲官网 了解。如果你对于设备的实际使用感受有任何疑问,我非常乐意继续讨论。这个月为了更了解无损播放器,逛了若干发烧阵地,发现各种针对设备的争执已经太多了,希望在少数派我们可以真正回到对于创作,对于音乐的喜爱和欣赏中吧。

和朋友一起淘碟是非常愉快的经历